过剩产能并不是个新话题。近年来,一些行业也出现产能过剩愈演愈烈的形势。如何化解这个怪圈?是否会加大淘汰力度?对产能过剩企业是一棍子打死还是区别对待?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回应。
数据显示,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尽管这些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但仍有一批在建、拟建项目,产能过剩呈加剧之势。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郑立新说,我国出现产能严重过剩主要受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目前,产能严重过剩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
他说,工信部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5个重点行业产能过剩情况摸底调查发现,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一些企业对市场预期过于乐观,盲目投资,加剧了产能扩张。部分行业发展方式粗放,没有形成由优强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导致无序竞争、重复建设严重。而一些地方过于追求发展速度,过分倚重投资拉动,更是助推了重复投资和产能扩张。
中钢协常务副秘书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指出,我国已经过了追求速度的阶段,现阶段必须追求增长质量、效益,这些问题和矛盾若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给经济发展埋下严重隐患。
化解产能过剩,仅简单淘汰就行吗?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苗长兴说,化解产能过剩仅靠淘汰远远不够,还要把牌打在调结构上。要更加注重运用发展的办法化解过剩产能,既要防止无序扩张,又要考虑地方发展经济、产业升级的需要,在区域内实现整个布局调整和升级,建立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制度,调动地方积极性。
国务院近日发布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严禁建设新增产能项目等八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苗长兴说,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突出了用发展的思路、市场的手段和改革的措施,多管齐下,标本兼治,为化解产能过剩拓宽思路。
“比如,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和环境保护税立法,理顺资源、要素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依靠市场力量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减少行政干预,坚决清理废除不公平优惠政策,整顿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环境等。”苗长兴说。
“同样,对企业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要区分对待,有帮有扶。”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说。
以船舶为例,当前,全球造船能力达2亿载重吨左右,而2012年新船订单仅4686万载重吨。专家预计未来三年全球造船产能过剩将超过50%。
“我国船舶工业低水平、同质化的产能过多,同时也面临高端产能缺乏的双重局面。特别是在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上,所占国际市场份额仍较低。”李东认为,产能过剩的背后仍有空间。产能过剩并不等同社会资源投入等会紧缩,特别是对提供技术装备这种战略性产能的行业,要扶优扶强,支持培育优强企业的发展,同时鼓励中小型造船企业面向细分市场实施差异化竞争,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在优势领域形成特色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