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笼罩下坚定的转型步伐

 新华网北京10月20日电(记者华晔迪、罗宇凡)在石家庄最高的大楼楼顶住上三天,烟雾缭绕中,当你发现,视线所及之处始终超不过大楼四周五百米,就会越发深刻感受到,削减过剩产能以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对于河北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的重要意义。

  国务院本周出台的关于化解产能过剩政策的指导意见,提出将有效地推进和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数据显示,去年底前述五行业利用率分别为72%、73.7%、71.9%、73.1%和75%。一般,利用率低于75%视为产能过剩。

  “以国务院名义发布化解产能过剩总体方案,意味问题重要性提升。”有分析认为,这是新一届政府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个重大举措,也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

  钢铁业成为削减产能首要对象,意见提出未来五年全国拟压缩8000万吨钢铁总产量。河北被视为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作为钢铁生产第一大省,河北此前表示,将在未来5年强制削减6000万吨产能。一段时间以来,产业链条长、规模庞大的河北钢铁业,被视为华北地区大气污染“元凶”。华北十个严重污染城市,河北就占到七个。

  实际上,产能过剩经常成为困扰中国经济的难题。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多次出台政策,要求通过关停并转、上大压小等措施淘汰落后产能,但效果不佳。产能过剩越来越严重影响到经济运行,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

  然而,化解产能过剩困难重重。以钢铁行业为例,过往几年,遏制钢铁产能过快膨胀,主管部门可说使出浑身解数,包括祭出众多行政审批手段,一套又一套“组合拳”,但却收效甚微,甚至完全没有效果,钢铁产能、尤其是落后产能越控越多。

  必须指出,缺乏疏导是过剩产能遏制失效的症结所在。比如,在一些地区,钢铁工业已是当地经济主要支柱,成为主要税收来源和就业渠道。如果对于过剩钢铁产能一味围剿,强调关停,而缺乏替代方案,势必导致地方经济支柱崩溃,由此引发大量财政与社会问题。

  有业内人士建言,化解过剩产能要在维护全局利益同时,关注与促进地方利益发展,关键在于对过剩产能进行产业置换,在削减过剩产能同时,又避免发生大量企业倒闭、职工下岗、财政税收大幅减少,并能保障以往贷款顺利偿还。唯有如此,化解工作方能顺利推进。

  令人欣喜的是,在产业置换方面,一些地方已经迈出步伐。连日来,距离石家庄约20公里的革命老区河北平山,该县与来自美国、日本以及国内近十家汽车后市场行业企业先后签约,意图利用当地靠近北京和石家庄的区位优势以及环境优势,打造涵盖汽车装饰、养护、培训、租赁、汽车保险及融资、物流商贸等20多项业务的汽车后市场产业园项目。

  依托1.2亿辆汽车保有量以及每年超千万辆增量,中国汽车后市场行业被众多投资人士视为黄金产业。有研究预测,在未来十至十五年时间中,中国汽车后市场每年将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2015年产值有望增至7000亿元,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后市场。

  与前述计划同步推进的是,“2015年,西柏坡电厂所有机组全部安装脱硫脱硝设施,确保脱硫脱硝率分别达到90%和70%以上。”平山县委书记李旭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钢铁、铸造行业方面,今年年底前,将完成所有烧结机烟气脱硫治理或关停淘汰;今冬明春,水泥建材企业和钙镁企业先行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