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杂志《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12月21日发表了题为《挖掘胜利》的文章。文章称,中国生产的顶级施工设备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全文摘编如下:
到目前为止,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公司生产的施工设备——甚至是外国顶级公司在中国生产的施工设备——在质量和技术上都落后于外国公司在本国生产的产品。但是,法国里昂证券(CLSA)的最新研究证明了这种想法早已过时。该机构对一系列中国制造的挖掘机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它们结实耐用、效率很高。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柳工机械等领先的中国品牌所生产的产品还具备价格低廉的优势,这些公司生产的施工设备很快就会占领全世界的建筑工地。
自从5年前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那之前,中国建筑工地上近90%的挖掘机都是外国品牌,尽管这些挖掘机一般是在中国制造的。在2008年至2009年,中国政府实行了巨大的财政刺激政策,结果带来了建筑业的繁荣,这进而鼓励了中国机械制造商扩大自身规模,而且还有一批新公司进入了这一市场。尽管中国本土企业在技术上不敌日本的日立公司(Hitachi),在产品种类上不敌美国的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但是中国的公司却为买主提供非常高的折扣。到2011年,中国公司已经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
随着规模不断扩大,顶级中国公司开始迫不及待地对自己的技术进行升级。它们斥巨资收购了外国竞争对手和供应商,或与外国公司联手成立合资公司。三一重工收购了两家德国企业,分别是普茨迈斯特公司(Putzmeister)和Intermix公司;另外还与奥地利的普尔芬格(Palfinger)成立了合资企业。中联重科收购了意大利的CIFA公司。柳工和徐工分别与美国的康明斯公司(Cummins)和韩国的斗山公司(Doosan)成立了合资企业,以改进自己的柴油发动机。
随着政府财政刺激政策的影响逐渐消退,中国对施工设备的需求也逐渐下降。外国公司在中国的工厂本来主要生产技术含量较低、“在中国制造、向中国销售”的产品,现在却逐渐转型,致力于生产用于出口的高端产品。其出口对象主要是东南亚国家。
里昂证券的研究人员对6家公司在中国生产的挖掘机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严酷测试,测试的内容涉及生产力、耐用性和燃油效率。这6家公司分别是三一重工、卡特彼勒、日立、斗山以及日本的小松集团(Komatsu)和神钢集团(Kobelco)。这些挖掘机的表现都很不错,但是三一重工挖掘机的表现异常抢眼。三一挖掘机或许比不上卡特彼勒制造的世界上最好的挖掘机,但是却超越了日本和韩国的竞争对手。里昂证券的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现在,中国企业与外国竞争对手的技术差距“几乎不存在了”。里昂证券预计,三一重工以及其他几个中国大品牌将会在中国机械制造业掀起一波并购热潮。届时,现在的60家公司可能会合并为6家。
里昂证券的调查结果与今年早些时候的另一项调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月,调研公司Sanford C. Bernstein对中国制造的两款轿车进行了拆解测试,目的是检验其质量。这两款车在中国汽车品牌中处于领先地位。但是检测结果发现,中国汽车公司与外国竞争对手的差距依然很大。如此看来,中国公司尚未学会如何制造世界顶级轿车,但是现在它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制造品质优秀的施工设备,而且还能保持价格优势——外国竞争对手应该对此感到担忧。